新一代超音速客机XB-1首秀,民航业是否还需要超音速
先秦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,特别是荀子与孟子的争论,其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。
[4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,第10页。[6]《二程集》,第606页。
实际上,心与性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关系,心是虚,性是实,虚实合一,心性合一,所以说,明德合是心,合是性[10]。[34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二十四,第3页。这就是说,不能只从气上说心,即不能将心仅仅归结为形而下之气,而要从理气之合上说。[32] 这一类的说法,与佛氏很相似。但是,如果说朱子所说的心,仅仅是而且只能是认知心,没有其他任何意义,这样说则是完全错误的。
盖仁者心有知觉,乃以仁包四者之用而言。陆子静说良知良能四端等处,且成片举似经语,不可谓不是。人道是从人的方面讲,但不是与自然界毫无关系即二分且相互对立的所谓人的主体性,而是不离天地之道。
毫无疑问,现代的生态问题是反思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重要的出发点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。天人合一的核心是生的问题,而生的实质不是别的,就是生态哲学。人也是生命存在,但因其特殊地位而与天、地、道并立,故单独提出来成为四大之一。[10] 这是说,天地之道至诚而生物无穷、生生不息,但是人却可以尽其诚而赞天地之化育,既能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[11]。
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,也是最高理想。人的权利不是无限制的,而是与道德义务相联系的,应该实现二者的统一。
* 原载《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》。上帝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,人是上帝的子民。儒家哲学有仁民爱物的主张,并且在政策法令中有各种具体的规定,在人民的生活中也有爱物的传统。但所有的人都由一个本源而来,这又是共同性。
《中庸》说: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尽也:其为物不贰,则其生物不测。自然界的生命同人类的生命构成生命共同体,互相依存而不可分离,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发展,必须伴之以其他生命的生存发展,无论从满足需要的层面讲,还是从内在价值的层面讲,人类都要保护和爱护自然界的生命。所谓灵说明人比万物具有更髙的智慧,如朱熹所说,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动物之知极有限。[3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在这方面,中国的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有更多的论述,而且儒、道有一致之处。这些问题正是生的哲学的主题所在。
这一点受到程颢、朱熹等人的极力推崇,以为讲出了理一分殊的大道理。对父母的爱,就是对天的爱,对天的爱通过对父母的爱而得以体现。
但孟子同时又主张天是生人之本,人的道德能力也是天之所与我者[4],是天之尊爵[5]。就生命的来源而言,天即自然界是生命创造的主体。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2009年9月27日至29日举行。正是从生命的意义上,人要平等地看待万物,要有同情和关爱之心,这是出于人的内在的情感需要,也是人的价值诉求。从实用的层面说,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植物和某些动物(如家畜动物)之所以被使用被食用,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们对人具有使用价值、功利价值,人作为价值主体,赋予自身以权利。如果离开原点,则无所谓问题,也无所谓对话。
现在,终于有人开始了反思,深层生态学的提出,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宣战,而在后现代思潮中,更有一种建构的后现代主义,已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其中,道是指自然的存在本体。
这样的主体,不是以控制和掠夺自然为手段、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目的。这种感同身受的生命关怀,远远超出了现代某些生态学家的见解,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层生态学。
这样的主体出于生命的内在本性,负有神圣的使命,以完成自然界的生命创造、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为目的。这个原则就是承认自然界的生命是有内在价值的,它们有生存发展的权利,值得人类同情和尊重,人们要平等地对待它们。
正因为如此,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吸取生态智慧,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。按照生的哲学,人是自然之子,是自然界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。比如,佛教文化主张不杀生、不食肉,其他文化则有杀生、食肉的传统。[7]域指宇宙空间,实际上代表整个宇宙自然界。
这个本,是生命之本、创生之本,天是生人生物之本,天之本通过人之父母而实现,天人是合一的。就生命的存在而言,人又是生命的主体。
《中庸》说: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不仅能讲通,而且这句话表达了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,即人性与万物之性是相通的,之所以相通,是因为人性与万物之性都来自一本,即张载所说性者万物之一源,非有我之得私也[12]。
我认为,这是讲天人一本之学。生的根本意义是生命和生命创造的问题(关于这一点,我在《人与自然》一书中有讨论,兹不赘)。
如同程颢所说,把自己放在万物中一例看,大小大快活,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。下面,我只简略地谈两个问题。它不是出于单纯的功利目的,而是出于人的生命的需要、内在情感的需要,因此,孟子对于动物才能说出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与此相应,现代科学也开始关注自然界的生命了。
所谓生态哲学,只是用现代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而已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
汉儒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建立宗教神学的一位思想家,他将天人格化了,称天为人的曾祖父,但董仲舒仍是天人合一论者,他所说的天,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仍有区别,天具有自然界的各种特征,并以阴阳之气说明人的仁贪之性。但其他生命也有内在价值,有生存发展的权利。
从生的哲学即生态哲学的角度看,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,息息相关,互相依存。但人能积极参与并完成自然界的生命创造,因而能与天地参。